聯系電話:0523-80219020
News Center
污泥處置難在哪兒?
“‘十二五’提出的污泥處理處置目標恐怕難以完成了?!睒I內人士向記者表示。根據《“十二五”全國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規劃》,到2015年,直轄市、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的污泥無害化處理處置率達到80%,其他設市城市達到70%,縣城及重點鎮達到30%。與上述指標相比,實際完成的任務差距明顯。
去年,先有建設部門相關負責人承認我國污水處理行業有一半污泥沒有得到安全處置(業內認為這一比例更高),后有北京排水集團因污泥問題被媒體曝光,因規范處置率低于30%被環境保護主管部門約談;年末,北京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表示,北京污泥無害化處理率僅為23%左右……這一系列消息在業內引起軒然大波:北京尚且如此,其他地方的情況可能會更差。
近來業界在考察污泥處理處置難題時,一些政府重視、投入壓力小的城市越來越多成為討論的案例。因為上述因素此前最容易被認為是造成相關工作進展緩慢的根本性原因。當這些不再成為惟一時,一些更為根本的問題開始顯現。
沒能形成有效的污泥處置能力
污水處理廠既無設施,也無預留地,只是把污泥脫水達到一定含水率,然后就可交給第三方填埋或是其他處理;新建的污泥處理設施難以穩定運行
近幾年,污泥偷排現象層出不窮。城鄉交界、農村、還有江河湖海臭水塘,大量的生活污水污泥去向不明。而在相當多的情況下,這些并非污水處理廠自己所為。
與發達國家污水、污泥是一套完整不可拆分的系統工程相比,我國此前建設的大多數污水處理廠從一開始就沒有考慮污泥處理處置問題,既無設施,也無預留地。因此,盡管作為污泥的責任人,但實際上污水處理廠的任務只是把污泥脫水達到一定含水率,然后就可交給第三方進行填埋或是其他處理。而當填埋以及運輸的成本越來越高,填埋場成為稀缺資源時,偷排成為事實上的選擇。
盡管其后的新建污水處理廠被要求污泥處理裝置同步建設,與此同時,一些獨立的污泥處理設施也紛紛上馬,但往往不能穩定運行,同樣未能形成有效的規范的污泥處置能力。
脫水+填埋或+不知去向,成為了事實上的污泥處理處置路線。因此,當去年初,京郊一家污水處理廠接到通知說一噸污泥也不允許外運時,相關負責人感覺很“頭大”:太突然了!現在不僅廠里沒有處理設施,整個城市也沒有穩定接收污泥的地方,可污泥每天都在產生,怎么辦?
在去年夏天,記者去京郊兩個污水處理廠走訪。其中一家企業門口堆了一大堆袋子。經人指點那是污泥晾曬后裝袋,由于高溫發酵,袋子已經鼓起來。另一家企業因為廠區內工人房前尚有空地,于是挖坑填埋。不過污泥在廠區停留帶來的惡臭蚊蠅讓他們不堪其擾,噴灑強力敵敵畏后的味道數日后依然刺鼻。
那位接受匿名采訪的廠區負責人說,理解政府要解決污泥問題的決心,但是要立即有改善確實存在困難。他所在的區一直計劃建設污泥集中處理設施,但是地塊很難解決。“廠里沒地方。而現在要在北京找塊地,那就更難了,還有立項審批,沒個一年半載根本下不來?!?/p>
談及污泥處理問題,他說 :“錢可能真的不是最根本的?,F在要是能處理,可以向政府打報告申請補貼。廠區二期擴建的工程里,我們規劃了相關的處理設施,也跟政府在價格里進行了核算,費用可以得到保證?!边@位負責人說。
工程技術上的努力成效甚微
國內外的主要技術都陸續得到了工程上的實踐,但是持續運行的成功案例并不多。究其原因,有技術本身的水土不服,但更多的還有技術之外的因素
“我們一直在努力!”事實上,近10年來,國內科研院所、企業等各方沒有間斷對污泥處理處置技術和工程的探索??梢哉f,國內外叫得上名號的主要技術都陸續得到了工程上的實踐。此外,還嘗試了不少五花八門的新奇技術。
業內專家表示,因為資金問題,我國污水處理事業一開始屬于投資主導、優先污水,確實沒有考慮污泥。但后來隨著污水處理量、污泥產生量的快速增長,污泥成為了很多城市的社會病,各方都開始嘗試各種手段去解決。
北京就是“一直在努力“的代表。但遺憾的是,據記者了解,穩定、持續運行的成功案例并不多。究其原因,有技術本身的水土不服,但更多的還有技術之外的因素。
比如在國外得到廣泛應用的厭氧處理技術,在德國等國家是污水處理廠的“標配“,在國內就是水土不服:“有國內污水污泥泥沙含量大的問題,更重要的是運行管理難度大;此外,70萬~100萬元的噸投資也是很大的壓力?!?/p>
據業內人士透露,北京在高碑店、小紅門等污水處理廠都有嘗試?!皠傞_始為了多產沼氣,有項目進行了二級設計。但運行后發現管理難度大,投入產出不成正比,于是又改回一級,后來還是拆掉了。”
干化焚燒技術在日本等地用得不錯,北京則是根本無法嘗試?!艾F在公眾是逢燒必反。焚燒在上海、浙江等地也上了不少項目,包括業界都有爭議,認為重金屬、二惡英排放控制難度大,高能耗,高碳排放?!鄙鲜鰧<冶硎荆瑹o法選址是很多大都市建立污泥處理處置設施的現實難題。
作為主流處理路線之一的好氧堆肥,一開始因為工程技術本身的問題,存在重金屬含量高、項目占地面積大、惡臭等問題,但隨著技術和工程的不斷完善,上述問題不斷得到改善,但污泥產品卻因為無處可去,項目很難持續運行。
同樣面臨產品消納問題的還有石灰穩定這一應急處理技術。專家表示其完全可以對接建筑行業,用于修路制磚,對于建設量很大的北京,是合適的。“但就是沒人用,運不出去,堆在廠里,項目也只能停了?!贝送?,北京還嘗試了用天然氣進行污泥干化,金隅水泥也高額投資了協同處置項目,但都因為成本高、運行等原因,而先后出現問題。
技術和管理問題需同步解決
污泥土地利用還有園林綠化、土壤修復改良等多種去向,需求量很大;污泥建材產品技術也已經逐漸成熟,急需打破利益鏈條,相關政策機制管理上的問題也要同步解決
“關鍵是這么多年沒有明路。”在談及污泥處置難題時,上述污水處理廠相關負責人表示。他說的“明路”,就是城市為生活污水污泥處理處置確定的明確路線和方案。
污泥問題包含處理、處置兩個環節,后者涉及穩定、無害污泥的最終去向,是根本性、關鍵性問題,決定前端處理技術的選擇。但很多城市盡管嘗試建設了不少污泥處理項目,但并沒有對污泥的最終去向做出明確規定,更沒有建立起處理處置的順暢機制。記者了解到,去年上半年新建的幾個項目中,除了杭州蕭山項目明確了干化+焚燒的處理處置路線外,其他的都不過是處理工程,并沒有明確的處置方案。
在污泥最終去向上,近年來國內專家們的意見趨向一致:穩定無害的污泥回歸土地,充分利用有機質彌補我國土壤“營養”嚴重缺失的現狀。除了較為敏感的農用目前仍未“解禁”,污泥土地利用還有園林綠化、土壤修復改良等多種去向,需求量很大;污泥建材產品技術也已經逐漸成熟。
但上述路徑都沒有打通。參與制訂我國污泥處理處置技術政策的專家后來回憶:“當時專家組的意見是,大城市一直有著穩定、大量的園林用有機肥需求,又同在建設部等政府部門管理范圍內,協調由園林系統購買污泥產品,比農用、填埋礦山荒地等更加具備可操作性?!?/p>
但即使同屬一個主管部門,現實的利益鏈條就是打不破。據了解,近年來不少以利用有機質為核心的污泥處理項目,往往因為產品無法在當地消納、外銷成本過高而無法穩定運行,從污泥處理廠淪為污泥堆放場。而一些簡便應急的方式如污泥加鈣穩定,本可以在其穩定后用于修路等建設,也無處可去。
這些對項目至關重要企業卻無法自己解決的問題,成為很多污泥處理項目無法穩定運行的重要原因。